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死因又是怎样的,对于明朝首辅张居正死亡的猜测也是一直不断,那这其中到底又有什么秘密,小编马上就来给大家揭秘关于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的真相。
1、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真相
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到底是什么真相,小编马上给大家解答。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夜,北京城,大明相府门口的卤簿仪仗,还保留着往日的阵势,但标着“肃静”“回避”等字眼的灯笼,已被罩上白纱的长明灯取而代之。大院之内,哭声震天。去世的主人名叫张居正,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也就这样慢慢发生了。明朝万历初年内阁首辅,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清人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创建明朝之父;而宰辅多达一百六十余位,何以只有一个?只有张居正是“救时宰相”,对千疮百孔的王朝有再造之功,之前和之后都无人能出其右。
自从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后,有明一代实际上再无宰相。然明中期后,首席内阁大学士(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国家大政,实际行使宰相之权。隆庆皇帝驾崩后留下烂摊子。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年幼,太后倚重张居正,国事一应大小均凭张居正做主,就给了身兼“帝师”和“宰相”角色的张居正一展抱负的机会。他前后当国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清查田地,实施“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改善了明朝财政状况;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了北部国防;严厉整肃了朝廷秩序……大明王朝这艘行将沉没的破船,竟然在“万历新政”修补之后,又能顽强地继续航行。
关于张居正的去世,《明史》说得很简单:“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四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看似一片哀荣,实际上山雨欲来风满楼。张居正忠于谋国,拙于谋身,自身骸骨未朽,门祚已倾。死后不到两年,反对派把矛头指向了他,从权重震主到私德败坏,把他批判得体无完肤。长大成人、早已心存不满的万历帝由此指斥恩师“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下旨追夺官秩,查抄家产,以罪状示天下,甚至一度扬言要“斫棺戮尸”,张家亲属自杀的自杀、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张居正鞠躬尽瘁推行的改革,随后被一笔勾销,国家又陷入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这一切都是病榻上的张居正难以想象的。而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和毁誉参半一样,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2、明朝首辅张居正风流死
张居正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身体明显不适?万历九年九月,神宗听到首辅张先生病情未见好转,特遣御医诊视。张居正上疏谢恩,并请求给假调理。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延至万历十年六月二十,终于病故。从上年“入夏”到该年六月,至少病了一年多。张居正的死因,主流说法有两种,一是贪恋女色,纵欲而死;二是操劳国事,自然病死。也有人猜测死于政治阴谋,但不管是正史或野史,“阴谋论”的确凿证据均难觅踪影。张居正的私生活糜烂、奢侈、不知检点,是当时和后世之人诟病不断的道德瑕疵,清流文士王世贞直言,张大人实死于春药过度。这也算是大家传言的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的一种死法。
与张大致同时代的沈德符也批评这位“救时宰相”天天服用戚继光进献的壮阳药以致全身燥热,严冬无法戴帽出门,苦了百官,再冷的天也只能跟着首辅大人光着脑袋挨冻。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张居正难道就是一激情狂?面对张居正这样死后被万历皇帝从灵魂上鞭尸三百、挫骨扬灰,在道德舆论上口诛笔伐、彻底唾弃的“行尸走肉”,那些士大夫,正直的或许噤若寒蝉,不敢言实;投机的(尤其曾与张有芥蒂的人)肯定是投其所好,配合宣传,制造声势,以图从中分一杯羹。但张居正治国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否定其政绩就等于否定曾大力支持他的万历母子,因此骂他奢靡好色,甚至纵欲致死,是解释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王世贞曾被张居正得罪,且毫不隐瞒和张之间的嫌隙,他的一家之言是否有杜撰之嫌?话又说回来,就算张居正真的沉迷女色,就一定非死不可吗?纵欲而死,其中多多少少有点中医的味道,少不了说些“气血亏损”之类令老百姓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但从西医的角度看,无法找到相应的病名。一个人性行为过多,发展到致死的地步,要不是得了严重的性病(如梅毒、艾滋),就是本身患有慢性基础病,房事频繁加剧身体透支,引发疲劳过度,加快了死亡的进程,仅此而已。综上所述,张居正直接死于私生活不检点的说法,疑点重重。那么,他究竟哪里出了毛病?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又到底是怎样的。
3、明朝首辅张居正手术之后一病不起
从张居正给友人的信件中得知,至少在万历九年夏天就开始觉得萎靡不振、饮食不思、精疲力竭,之后病情反复,时好时坏,渐渐力不从心,屡屡向万历帝请假调养,甚至告老还乡,但皇帝依赖张相公已成惯性,往往予以大量赏赐,说些“宜慎加调摄,不妨兼理阁务,痊可即出,副朕眷怀”之类的话,极力挽留。自担任首辅以来,日作夜思,食不甘、寝不寐,所忧虑的又岂只是改革大业?还有那些时刻想反对他的士大夫。十年来,力肩重任,勉力支撑,惨淡经营,已经积劳成疾,不过才五十多岁年纪,就已是未老先衰之态:形神疲惫,气血壅塞,须发花白,精神委顿。这难道也是造成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的一个原因。
这回他的病在诊断上有了新突破,来自其故乡的赵裕医师诊出“痔”之病,并用手术根除,但手术看来不是非常成功,可能出血不少,张居正被搞得元气大伤,唯有继续卧床静养。他的信件透露了这一情况:“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可怕又可悲的是,张居正的痔疮其实已拖延了十多年,一直未有效诊治,造成委顿不堪,而手术效果确实没有预期的好,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可能当时中医的“外科”疗法确实力所不及,勉为其难。总之,张居正暗自抱怨:“残恙一向不以痔治,王延十有余年,故病日深。近访得一名医,仰蒙圣恩,赐假治疗,乃得拔去病根。今病虽除,而血气亏损已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按之生理,尚属艰难。”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满怀着失望和对父亲愧疚的张居正,在昏睡中度过了人生最后一程。他丢下了高堂老母和多年伴侣,撇下了一门儿孙,抛开了庙堂恩怨,斩断了喜乐情丝,以五十七岁之龄,悄无声息地走上了是天堂也是地狱的不归路!张居正没有料到奏疏中所提的“下部热病”,竟会被人借题发挥,引向淫乱之病的猜测。张居正更没有想到他的光荣死去迎来的不是溢美的赞颂和深沉的缅怀,而是恶毒的清算、肆虐的攻击,以及家人无尽的凄凉和悲苦。痔疮是常见病,曾有人夸张地统计出“十人九痔”的概率,但这种病本身很少致死,为何独独锦衣玉食的张居正栽倒在上面呢?
4、明朝首辅张居正小痔疮造成大隐患
对于明朝首辅张居正之死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得痔疮而死。中医和西医,古代医疗和现代医疗,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服用什么药丸,而在于现代人有抽血化验,以及静脉输药物或血制品(如红血球、血小板等)的机会,很遗憾,古人连这个概念都没有。一般来说,痔本身不致命,但它引起的合并症就没那么好对付了,比如,贫血。痔疮出血如果持续超过十天,就会出现贫血,而贫血一旦出现,轻则单靠自身恢复也需数月时间,重则连服药进补都无济于事。重度贫血时,如果不从静脉输入浓缩红血球(俗称输血),病情将有恶化的可能,拖延下去随时有生命危险。
很不幸,张居正就是这样的病患,他无法补充大量损失的红血球——长年累月的慢性出血、同乡医师莽撞的手术切除,引发急剧大出血。虽然他可享有当时最高级、最奢侈的医疗服务,但不外乎名医之汤药调摄而已,怎么可以替代立竿见影的输血?无怪乎,他“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肌体羸疲,仅存皮骨”,“元气虚弱”而“血气亏损”了。也有人怀疑张居正死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比如直肠癌)的,固然有合理的推断成分在内。不过,肠道癌肿能脱出体外被中医一目了然且能用原始手段切除干净的,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吧!最后不得不说,张居正对痔的治疗太操切。
性格中的果决务实和斩草除根意识,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医为其做西医的外科手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开刀切除就好比今天把癌变的肝脏换成新的一样,要冒大风险。张不懂医学,但想孤注一掷,可惜这次放手一搏失败了。术前本就严重贫血的他,术中更是鲜血淋漓,术后补血又无以为继,性命怎不堪忧?但也是他的操切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无怪乎他曾经的政敌在几十年后,明王朝岌岌可危时,又想起他这样的人,率先要为他平反昭雪。可惜,世间已无张居正!
推荐欣赏:
关羽之死
霍去病之死
田丰之死
魏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