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很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一。苏轼的徒弟中有四个很受器重也很有实力,人称苏门四学士。他们四个人也留下了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给人们,也为古代文学做了自己的贡献,下面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
苏门四学士:秦少游、张耒、晁补之、黄庭坚
1、秦少游——婉约派著名诗人
秦观的名字可能并不为每个人所熟悉,秦少游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他是北宋时期伟大的作家和著名诗人,可以称为苏轼的徒弟,但与苏轼不同,秦观是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特点是哀悼和感动人。从秦观的作品推断,秦观自己应该是一个浪漫的文人。他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敏锐的头脑。不然为什么要属于婉约派,为什么制作著名的作品《鹊桥仙》。
秦观的生活,只活到了解命运的时代,归功于尘埃,被视为一代生命短暂的诗人。秦观,曾经是一个血腥的年轻人。他很聪明、敏捷、他充满希望,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科举考试不利,官方生涯受挫,叛徒的迫害使秦观迅速变化和迅速发展。
他内心的野心正在萎缩,但与此同时,他的创造力达到了顶峰,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他创作了许多著名诗集、诗歌,甚至奠定了他坚实的文学地位,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很优秀,但秦观也像苏轼。他不能在政治道路上远行。他有很多生命和幸运。他终于因贫穷和悲伤而悲伤。
秦观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和文学家,他的词作婉转清丽,深得世人追捧。根据史料记载,秦观共著有一百多首词,其中最为著名的词作是《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郴州旅舍》、《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等。
2、张耒——十三岁就能做出好文章
张耒字文潜生于公元1054年,号柯山,淮阴楚州人,世人常常称呼他为宛丘先生。张耒身材很是魁梧,所以还被戏称为“肥仙”。张耒生于宦官之家,其外祖父、祖父、父亲都曾经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张耒的家庭环境是相当好的,充满文墨之风,这对张耒的学习产生跟大影响,张耒自己也是极其聪颖,十三岁的时候便可做出相当不错的文章。
在张耒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并开始走入仕途,张耒先后在韩慧、河南等多个地方做过多年的县尉,为政相当勤恳。公元1086年的时候,张耒被推荐参加太学学士的考试并高中,而被朝廷重用,不过北宋后期政治环境变得相当恶劣,所以张耒的仕途之路就变得相当坎坷,张耒生活很是辛苦,遭受不少的打击,张耒并没有屈服。
在公元1114年,张耒去世,被埋葬在淮安的治北七里。南高宗继位后下诏追赠张耒集英殿修撰,肯定了集英殿修撰的为人和文学成就。张耒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才能,在文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对北宋晚期的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为成年后的张耒四处游历,所以认识了苏轼,并在苏轼门下学习,张耒和秦观、晁补等人也是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文学交流。张耒的文风受苏轼兄弟影响很大,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和苏辙很是相似,他的议论文章立意非常警辟,言论高奇,其作品《论法》、《郭俗气论》等都被后人广为称赞。
3、晁补之——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
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被贬官。晁补之联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他这种情感,从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来。
4、黄庭坚——四人中年龄最大
黄庭坚是四人中年龄最大的,仅比东坡小九岁,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黄庭坚的政治命运基本上是与苏东坡共沉浮的。
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当时黄庭坚虽然与苏东坡未有谋面,但因与东坡诗词上的酬来唱往,居然也受到了牵连。后来,章惇迫害元佑旧党,苏门四学士无一幸免,黄庭坚官位也因此在流放中继续贬低,并最终逝于贬所。
但是,黄庭坚从不因为自己的仕途受东坡老师的牵连而抱怨,更没有划清界限。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书法上,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精神上,依然追慕着东坡老师,终身以苏门弟子自居。谦逊的黄庭坚对师长、诗友、亲友,无不忠厚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