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贞观十七年的魏征,想必大家对这位伟人都不陌生吧,今天我们就要好好的来了解一下这位让我们敬佩的为人魏征,我们都知道在魏征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的地方,如果现在在我们的身上还能有这种力量的话我们一定会非常的优秀,好啦,我们长话短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征的世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经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2、魏征死后,李世民为啥要推倒他的墓碑
魏征死前受到的厚爱,历史上已经说了太多。从人性的角度看,李世民有时候也很烦魏征,但他每次都忍耐下来,还不断给魏征高官厚禄重赏。这表明,李世民知道魏征提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他认为魏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对自己的批评。致君尧舜上这是他对魏征的定位。魏征死后,李世民刚开始态度并没有改变。后来改变态度,史书上说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个是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后来都出事了,李世民以为魏征结党。第二个是魏征把自己给李世民写的很多谏书交给史官,试图让这些事流传于史书
魏征做这种事,表明了他给李世民提建议的目的不再单纯。如果仅仅为了国泰民安,提完建议我改正,我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提建议的过程。现在你把过程放进史书,想干什么?当然我们从后人的角度来看,魏征是没有私心的,他或许是想原原本本地呈现历史,或许是想让后来的皇帝记住如何不犯同样的错误,又或许是想让后人更清晰地知道李世民如何具有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但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魏征有没有私心,不重要。李世民有没有恩将仇报,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此举将给后代大臣留下什么样的榜样?嘿,魏征天天批评皇帝老子,把对方耍的团团转,自己还名留青史。会不会有那种心术不正的人,也向后代君主打着致君尧舜上的旗号,拿道德大棒来压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采纳谏书,主动权应该在皇帝那里,而不在大臣或舆论那里,否则皇权迟早要受到威胁
第一,魏征做了李世民震慑后世大臣的替罪羊,李世民心里清楚的很,所以他迟早要替魏征平反。终于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后,李世民就坡下驴,给魏征平反了。如果真的有私人恩怨,李世民玩这套先批判再平反的把戏,不是打自己的脸吗?第二,不要说李世民的未雨绸缪没有道理。历史上给皇帝提意见的人多了,有多少人成为魏征?在皇权政治的逻辑下,有的是投机分子,表面上仁义道德口号比谁都漂亮,翻开私底下,不过都是在争权夺利而已。明朝的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仅看奏章文字,你会以为明朝言官个个都是魏征
3、魏征为什么会被李世民鞭尸
说起鞭尸,很多人都会以为是鞭打尸体的,其实并不是的,鞭尸是鞭尸是一项古老的行为,以侮辱死者为目的。魏征也是难逃鞭尸的下场,按理说不应该啊,特别是关于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虽然关系很好,但是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那就是砸掉魏征的墓碑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通君主,为了创始大唐盛世的场面,为了完成千古一帝的幻想,所以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辰提示和劝谏本人。在国度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仿佛在教导一个没有主意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晚辈,语重心长,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能的十七年内,有史藉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触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以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分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