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如夏花之绚丽,死当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一生有无数经典名言,浪漫主义情怀的诗句特别适合当做鸡汤抚慰受伤的心灵。所以,泰戈尔的诗集,在中国也是很热销的,有许多人都曾经被泰戈尔的诗文所鼓舞,也有很多人为他的文采所倾倒。让我们走进泰戈尔,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个人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个人生平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聪颖伶俐,备受全家宠爱。
泰戈尔父母对子女管教虽严,却从不拂逆他们的个性发展。泰戈尔不喜欢学校刻板的生活,父母便为他请家教,并让哥哥、姐姐扶助。他特别喜欢音乐与写作,当他尝试着用孟加拉传统诗的韵律写出第一首诗时,还不足9岁。
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 17岁出版了处女作《诗人的故事》。同年赴英留学,初学法律,后转入英国文学与西方音乐研究,回国后专事文学创作。
20世纪初,泰戈尔接连遭遇不幸:丧偶、丧女、丧父,这一系列打击,使他深感人世的悲怆,这种哀伤也表现在他的《回忆》《渡船》等作品中。
20世纪初,也是印度反殖民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他没有沉湎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积极投身民族独立运动,19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戈拉》,真实反映印度社会生活各层面复杂的纠葛,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斗者的形象。
文学成就
同年,使泰戈尔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诗集《吉檀伽利》在印度出版。这本诗集最初是用孟加拉语按孟加拉传统抒情诗的格律写的,虽在国内获得好评,却没有太大的国际影响。也是这一年,他旅居伦敦后,开始将《吉檀伽利》《渡船》与《奉献集》中的部分诗译成英文,仍用《吉檀伽利》的书名在伦敦出版。
泰戈尔“吉檀伽利”是孟加拉语“献诗”的音译,诗集中除歌咏爱情、友善、景物、风光之外,还有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颂神诗。这是泰戈尔受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梵我合一”哲学思想影响的反映,他颂扬的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与光明的化身。正如郭沫若所说:泰戈尔“只是把印度的传统精神另外穿了一件西式的衣服:‘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
为了更自由地表达原著的思想,他摆脱了原诗格律的桎梏,将它们译成富有韵味与节奏感的散文诗。令他自己也未料到的是,这本书一面世,立即轰动了伦敦与西欧文坛,他因此荣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证书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是印度与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人。他的文学创作随之进入又一个高潮期,相继出版了《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流萤集》等散文诗集;《春之循环》《红夹竹桃》等剧本;《四个人》《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中、长篇小说,以及《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散文、随笔。
其中对中国作家与读者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1916年出版的《飞鸟集》了。《飞鸟集》包括325首寓情于景、于物,充满哲理的无题诗,大多数只有一两行,几乎全是诗人电光火石般对自然景物刹那间的印象、联想与感悟。
它最初的中译者、著名文学家郑振铎说,这些诗“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野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纷纷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飞鸟集》内容包罗万象,泰戈尔用他那颗赤子之心和博大、深邃的人生哲理,抒发他对人民、对生命和对大自然的挚爱。他热诚赋予一切美好事物——一只鸟、一朵云、一株草或一团萤火以鲜活的生命,来唤起人们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
鸟儿愿是一朵云,云儿愿是一只鸟。
雨点吻着大地,微语道:我们是你思想的孩子,母亲,现在从天上回到你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