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在我国的古装剧里经常能见到,电视剧里演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有虎符,就能够调动几万大军,而且军队从来只是认虎符不认人的,所以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想,虎符这么厉害,难道皇帝不怕将军们拿着虎符造反吗?实际上虎符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只是电视剧里演的,不太靠谱。
一、虎符介绍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二、我国传世的虎符
战国时期的铜虎节“韩将信庶节”,侧面有“韩将信庶节”十字的阴刻铭文,可见是当时发兵过关的一种信物和凭证。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目前藏于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的杜虎符,据考是战国秦惠君时期的虎符,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釐米多、作猛虎疾奔状,昂首,尾端卷曲,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杜虎符记述,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于杜,这个地方的将军手中,凡需要调动军队超过五十人以上者,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杜,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铭文清晰,工艺精湛,两半对合完整,在一处出土,是非常罕见的。西汉时期,南越国王赵佗用的错金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其形制、字体、用途与秦国杜虎符相类,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虎符的形状、刻铭、尊卑等也有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
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于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到隋朝时,除了虎符,又出现了麟符。唐代时,为避其祖“李虎”名讳,改用鱼符,武则天时改用龟符,唐中宗后复用鱼符,也用兔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三、为何无人敢伪造虎符
虎符有这么大的权力,难道没人私刻过吗?历史上还真没听说过!不是因为没有模仿的技术,而是这虎符,实在是太难复刻了!先说这外形:虎符虽然是虎的形状,但上面一般会有字,和不规则的凸起。就算能记住外形模样,那文字的大小,虎腿的长短,不规则的凸起,都很难做到一模一样。然后还有细节方面。前面有提到,虎符是一分为二的,严丝合缝在一起才能用。
所以,就算造了一个相同的虎符,谁敢保证每一个接触面、凹点、纹路都能严密的符合呢?就像咱们平常使用的碗,如果打碎了两块,让再烧制出其中一块,无论怎么模仿,都会被人看出异样来!其实说白了,虎符引申出来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密码学,要想仿制,在古代的水平下,几乎不可能!并且,在古代,皇帝并非只有一个虎符,相反的,还有很多个。
其中每一个虎符对应的是一个地方的军队。在军队建制保密、经常换防的前提下,要想造出相同的虎符,相同的用处,又增加了不少难度。外,造假这种东西可是会犯下欺君之罪的,株连九族,谁敢冒这险!而且真正见过虎符的也没几个人!因此,数千年来,只听说过偷虎符,却从未听说过仿刻虎符的。否则,凭我们这仿制技术,怎能仿制不出来这么一丁点儿大小的虎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