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做瑜伽、太极等养生操,每天定时吃三颗大枣,都是人人皆知的养生之道。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种最有效的养身法则,名叫“辟谷法‘’。根据辟谷的字面意思是躲避五谷,就是不吃饭。那岂不是绝食吗!?别急,我们一起看下去。
简介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
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
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学依据;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在科学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辟谷,确实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其功效不应过分夸大,其中的科学原理仍有待研究。
历史起源
辟谷又叫却谷、却粒、绝谷、去谷、断谷。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谷当做一种养生保健法则,《洗髓经》有“食少而服气,乃得享天年”之说,说明辟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史记·留侯传》:“张良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说的是以导引辟谷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凡行辟谷,一是要坚持食气,二是仍得食用谷麦饭食以外的杂食药饵。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的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训》也有类似的记载。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辟谷的注意事项
1、辟谷前要少食,素食,把胃和肠道中的杂物排出;
2、每天多以打坐或睡眠为主;
3、每天叩齿吞津,保持唾液分泌,如果口干舌燥,应饮用少量清水;
4、如身体出现体虚、头晕、寒冷应该练功服气;
初学辟谷以7天为好,是有一个周期,有成就修行者可以辟谷月余,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专业老师带领下,量力而行!
辟谷的作用
辟谷成功的关键在于“气”,繁体字为“氣”,上“气”下“米”,可见,自古“气”和食物“米”一样,可作为一种人体的能量来源。而进入辟谷状态的一个核心关键即要“气足”。
中医有“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的理论,精、气、神是代表一个人整体状态的根本物质,其中的“气足不思食”就是辟谷状态的描述。而真正的气应该是上面无下面四点的,当能量之讲。
辟谷作用就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不吃五谷,达到排除体内积秽,调整人体代谢系统,净化血液的目的,从而改善人体内环境,提升自身免疫力和自愈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