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兴芯片事件爆发后,暴露出中国芯片还是很薄弱的环节,基本上要靠进口来维持芯片的使用。中国芯片在电器类里还能站主导地位,但是在智能类里面还是很弱的。不过在国家投资芯片产业,大力扶持研究芯片人才的举措前我们还是能看到希望的。
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调查
中兴事件的爆发就像一把利刃剜出中国芯片产业的短板,巨石砸向深潭激起的涟漪正一波一波地向外扩散。芯片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媒体、公众甚至国家高层如此迫切的重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在这一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高科技产业,中国依旧没有什么话语权。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了26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4.6%。有分析资料显示,在存储芯片、服务器、个人电脑、可编程逻辑设备等领域,中国芯片占有率竟然为0。由于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巨大、高端人才稀缺,作为尖端产业,中国集成电路企业与世界巨头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过变化正在发生,中兴事件的警钟下,政策层面已经开始落实,各地方政府及社会资本也在积极推进,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的前夜。一批优秀的半导体企业脱颖而出,IC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半导体专用设备等细分领域涌现出领头企业,部分企业甚至成为细分领域的世界翘楚。这些企业代表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崛起的雄心。
与此同时,以大基金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基金不断涌现,社会资本不断涌入,一些优秀的投资人正通过资本力量为中国芯片产业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在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巨头垄断,垂直整合不断频现的时期,中国半导体企业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各国政府对中资企业实施技术封锁的时刻,中国企业如何自主创新?
面对超高规模的资本投入,半导体企业如何有效结合资本手段,推动产业发展?在中国半导体崛起的背景下,《英才》杂志重磅推出专题策划,梳理中国IC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链优秀企业,把脉产业发展趋势,挖掘其中的投资机遇。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
1、中国集成电路早期研发状况(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13所等) 2、工业生产初步形成(878厂和上无19厂) 3、探索突破量产途径(爱卡、兴华和华科) 4、走上技术引进道路(742厂─华晶、华越)5、转入中外合资阶段(贝岭、飞利浦─先进、首钢日电) 6、908工程和909工程(华晶和华虹)
7、从IDM转向代工(Foundry)(先进、华晶上华) 8、具有特色的典型企业(燕东、士兰、方正微电子) 9、国际化建设代工大厂(中芯国际和宏力) 10、台湾公司来大陆建厂(和舰、中纬、台积电松江、联芯、晶合、晋华、台积电南京) 11、外资独资来华建厂(海力士、英特尔和三星) 12、国家大基金注入国家团队大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长江存储)
中国集成电路到底有多落后
先看市场份额。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总量在3000亿美元左右,国产芯片能占30%左右的份额。再看产品。有些产品,如PC机的主CPU芯片,中国公司追了很多年,差距仍然在三年以上。有些产品,如手机主SoC芯片,华为旗下的海思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产品。再看量产工厂。目前技术最先进的工厂分别属于美国Intel、韩国三星、台湾台积电。如果说大中华,中国已经赶来了。如果只说大陆,至少相差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