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年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爱国将领们,大家不难想到贺龙、彭德怀、陈毅、叶挺等人,但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讲的是爱国将领蔡廷锴。蔡廷锴一生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是什么呢?蔡廷锴为了中国又经历了什么?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蔡廷锴
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毕业于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19路军上将总司令,1968年4月25日逝世。蔡廷锴凭过人的战功,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
这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一生做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两件事:一是他在南昌起义中拉走起义队伍,叛离革命;二是他在“一二八”事变中坚决主张抗击日军,领导淞沪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站到了人民一边,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南昌起义中拉走起义队伍
由于蔡廷锴屡立战功,1925年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团长,1927年初升任第十师师长。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庐山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震惊,急忙召集诸将前来开会。
蔡廷锴正和汪精卫开会,得知自己的第十师被叶挺给带到南昌参加了起义,顿时坐不住了。他非常着急,散会后就连夜赶往南昌。他去的目的不是为汪精卫平叛,而是打着“同去革命”的幌子去拉回自己的部队。
蔡廷锴到起义部队后的一番说辞感动了大家,赢得了信任,后来成功取得第十师的指挥权。他暗自庆幸。后来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蔡廷锴找机会带着部队往福建方向逃去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这一举动使起义队伍的南下计划受到严重挫折,部队情绪发生动摇,起义部队几乎损失三分之一。
淞沪抗战坚决主张抗击日军
高兴圩血战后一周,“九一八”事变爆发。蔡廷锴在赣州率部誓师,要求抗日,反对内战。1932年1月22日,日本中方提出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蔡廷锴坚决不允,不论什么人来劝都没用。蔡廷锴不断召开会议,坚定坚守领土抗日的决心。
十九路军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在面对敌人数量明显多于我军,装备好于我军的情况下使日军受到重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蔡廷锴也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着,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人生结局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站到人民一边,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