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不是《偷星九月天》的九月,而是九月海子的九月。九月海子是海子的诗歌,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知道这首诗歌还是功于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老师特爱九月海子的诗歌,上课的时候就会吟诗几首,不乏会有这首九月海子。其中海子的诗被流传最广的诗句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是否也经常听到这句话呢?
1、海子的个人简介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一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中国当代诗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1979年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等。其被流传最广的诗句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九月》海子的原文编辑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注:海子原诗为“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而张慧生作曲,周云蓬演唱的歌曲版本为“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3、《九月》海子的写作背景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4、《九月》的赏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
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5、海子的个人生活
根本上来说海子一生爱过7个女子。他第一个所爱的女性是生养他的母亲曹采菊,自当不说。另外还有6个女孩或者说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关于这6个女人,据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的描述:这6个女人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在《扑》中燎原仅仅以“B”、“P”、“A”、“S”、“H”和“L”等“虚拟”字母予以替代。这6个女人,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6、海子的荣誉记录
诗歌奖:因其诗歌的杰出成就,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7、海子的人物评价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