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我们都不喜欢这个成语,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这样来看待我们,我们也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遇见被别人以貌取人的现象,那大家知道以貌取人的真的心理分析跟他的出处吗,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要一起好好的了解一下以貌取人,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章里看一下吧
1、中国式的以貌取人
在明清社会,如果说以前皇帝和选官部门;以貌取人更多的是一种爱美的社会习尚的话,这时,皇帝和选官部门的;主子心理得到更明显的体现。对此,阎步克教授分析说:皇帝和有司有时候会以貌取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未能免俗,屈从于以貌取人的社会习尚了;同时,这习尚升级为一种;主子心理;:奴才的容貌得让主子悦;目。
这时专制者对臣民的予取予夺能力之大,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是以要求官员的身材和脸蛋也得让皇帝养眼开心了。;就像明朝皇帝,挑学生,挑状元,挑官员时经常以容貌作为标准。;社会流动趋于活跃,无数士人奔竞钻营于仕途上,竞相推销自己,这时候就成买方市场了。朝廷是买主,士人的奔竞显示了对官本位的高度认同,这局面本身就是帝国统治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不能让士人闲着
国家的官缺很紧俏,因此又得建立一种游戏规则,以淘汰一批人,保留一批人,总得想办法把大多数的人卡下来刷掉。大挑的面试方法就有这个游戏规则的意义。;阎步克教授进而指出,士人们面对着考试,在容貌上任由满清王朝挑来挑去,就是这个阶层进一步丧失自主性,独立精神和文化尊严的表现,进而是皇权强化,官僚政治强化的表现。他认为,;历史后期以貌取人的情况,包含着主子心理;游戏规则的双重作用。;
2、以貌取人的心理分析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出现以貌取人的这种心理倾向呢?其实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首应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3、以貌取人是人的本能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
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大家都了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发现,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中国传统上会在新年来临前将屋子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打扫一下自己,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卫生的地方,所谓细节出魔鬼;有时候就是一个小细节,就给别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说不定这就关乎你的人生大事。